
2017年3月8日至3月18日,澳门新葡平台网址8883 201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薛以平、尹毅等老师的带领下,赴云南丙中洛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目的:了解丙中洛地区傈僳族、怒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相应设计调研。毕业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民俗调研,丙中洛地区地域文化调研,根据毕业设计课题,结合调研进行相关工艺实习和手工艺方法实习。
丙中洛镇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北段。丙中洛镇除汉族外,还有15个少数民族,其中独龙族、怒族、傈僳族、藏族占总人口的99%。丙中洛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大峡谷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习惯、建筑方式、饮食方式、民族服饰和娱乐方式以及民风民俗。
云南是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赴云南途中遇见的少数民族原住民,他们民风淳朴,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每种服饰都有独特来历,而且有着不一样礼节,每种礼节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图一是傈僳族原住民,图二是独龙族原住民,图三是彝族原住民,图四是傈僳族原住民。
丙中洛是一个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教并存的地方,是典型的边疆、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地区。下图是位于云南丙中洛的普化寺,始建于五百多年前,是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图中左边的建筑为新修的普化寺,右边的为以前的普化寺,因年久失修,寺院建筑存在倾斜、漏雨等现象。普化寺附近的居民以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为主。虽然是不同民族,但他们都信仰着藏传佛教并有着坚定信心。喇嘛们住在一栋两层楼,有着精美雕花的木结构房子里,斑驳的房屋刻录了百年沧桑,也记录了一个文明与另外一个文明的交融。
下图是位于丙中洛的重丁教堂,重丁天主教堂是座法式教堂,建于1935年,创建者是法国人任安守,教堂乃哥特式建筑,采用厚重的墙壁和拱形门窗,制成尖细高耸的整体轮廓。教堂布局非常巧妙,让人有进入风景画中的感觉,显得庄严、肃穆。但毕竟是受环境条件所限,材料和做工都显粗糙。重丁教堂没有神职人员,现由两名怒放族妇女负责打扫,敲钟,召集教徒。
下图是怒江大峡谷中最大的基督教堂——老姆登基督教堂。它是一座建在悬崖边,青砖墙,红漆木窗,白铁皮屋顶的房子,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老姆登教堂和重丁教堂一样是法国传教士建立的,但是它并不像西方的教堂那么华丽,没有哥特式的尖塔、彩窗玻璃和优美的壁画,但是这个教堂在怒江大峡谷里已算得上是非常好的建筑了。
丙中洛随处可见的是傈僳族的传统民居“千脚楼”。 它是依山坡,用几十根木柱支撑着的木板成篾笆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禽。傈僳族居住在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带,一般以数十家为一村寨。靠江边地区住户较集中,山区分散,村寨之间距离都较远,所以人烟稀少。我认为这种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是丙中洛潮湿的气候和高山坡地中的昆虫蛇兽。傈僳族的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选用材料简单,易于搭建和修补。因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少数地区的傈僳族也建筑土木、砖木的房子


在丙中洛地区,独龙族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怒族女子头披绣有彩线条纹的麻布方巾,四边垂下多彩的流苏。上身穿斜领彩色上衣,下身穿长条花纹长裙。怒族男子服饰以麻布长衫、腰带和绑腿为主。下面着重介绍傈僳族的民族特色服饰。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出猎和盖房等时节,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
傈僳族服饰中包含着许多平面构成的元素,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几何形体的编排和组合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近似构成形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秩序,而渐变、发射、对比、空间等构成形式则常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虽然民族服饰大多款式形制复杂,装饰品繁多,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审美性,与我们现代简洁高效的生活节奏和趋从同众的大众心理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其丰富绚丽的色彩,独特的款式造型,意蕴深远的服饰图案,都为现代时尚界提供了广泛的设计元素。民族服饰与现代时装精神结合,能够在彰显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丰富现代时尚。下面的照片便这是实习途中所见的自然形态平面构成及视错觉图案。
回来的路上,福贡县正好开集市,街市上人头攒涌或买或卖。人群中男人们的服饰跟其他地方的并无二致,略显古板保守,要么一身灰黑色四个兜的中山装,配上那个一双绿胶鞋;要么着一身山寨版的老款军装。女人们的装束却要张扬许多,无论衣服、头巾还是随身的挂饰,都是极鲜亮的大色块,由此整个集市罩上一层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色彩。
沿着怒江一路走到丙中洛,其中最为壮观的景色便是怒江第一湾,最为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便是雾里村,遇见过各种大大小小的吊桥和茶马古道。一路走来,最真实、最淳朴的怒江人民,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图片依次分别是怒江第一湾、雾里村、废弃的吊桥以及正在使用的吊桥。
仔细观察会发现,丙中洛地区有许多很奇怪字母,看似与英文字母有点相似,却又不同,有的文字将英文字母翻转,有的将英文字母倒过来,这是傈僳族特有的文字。据说,西方社会一直流传这种文字由西方传教士富能仁在1915年发明的人工字母,其实是由另一位来自缅甸的克伦族的传教SaraBaThaw所创,并由富能仁修订。这种文字外型类似大写拉丁字母,并附以标记以示声调。文字全属无衬线体的文字,只有大写,而且标音方面与现有的拉丁字母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并不相容。而傈僳文字的发源地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此次云南毕业实习调研,让我们亲近了大自然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傈僳族、独龙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们不仅在大自然中巩固了平面构成、视错觉、色彩搭配、光的三原色等专业知识,而且在云南这个活生生的人文历史博物馆中,领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体会了少数民族的魅力和文化,为同学们的毕业设计夯实了基础。(来自2013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